聂鹏正在给泥叫虎上色,这一步骤讲究一笔绘出。泥叫虎在造型上与时俱进。创新推出的泥塑牛受到市场欢迎。越临近春节,聂鹏越忙碌。“这些动漫体验大礼包得赶在这几天发出去,孩子们在假期里正好用上。里面有成坯的泥虎,还配有画笔、调色板和颜料,孩子们只需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,看着视频学习,自己就能绘出一只泥叫虎。”聂鹏说,通过这种方式,能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泥塑文化的爱好,也有利于泥塑文化的传承。 今年30岁的聂鹏,是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泥塑第22代传承人,凭着创新,他把一块祖辈捏了几百年的泥巴玩出了新花样。“玩泥巴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,从小便跟着父亲学做泥塑。”聂鹏说,父亲一笔一划挑灯制作泥塑的场景,成为他儿时最难忘的回忆。上小学时,他就学会了做泥坯,能捏出很多奇形怪状的小玩具。 “聂家庄,朝南门,家家户户捏泥人。”一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当年聂家庄泥塑的红火景象。现在,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“四宝”之一,是有着5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泥叫虎。 过去,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,泥叫虎就会热销。“会叫的泥老虎是我们最大的特色。我们这边有个谚语,叫‘小孩小孩你别哭,大人去了登州府,花啦棒、泥老虎,咕嘎咕嘎两毛五’,小时候过年时,家里都会给小孩买一个当玩具。而老虎的形象也包含了保佑平安、避免灾邪的期望。”聂鹏说。 在展厅里,摆放着很多只泥叫虎,它们竖眉瞪眼,昂首踞立,胸挂桃红大花,额涂朱笔大“王”,表情大胆夸张,威风凛凛,又憨态可掬,既有精气神,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 “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,还是造型、色彩的运用,聂家庄泥塑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。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表现的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、鸟兽鱼虫等,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。”聂鹏说。通过学习,他现在不断改善传统制作方法,加入创新元素,并吸收了扑灰年画“明油”和“涮画”的技法,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。 将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泥巴塑造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,这里面还真有大学问。“上彩时要一笔绘就,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,每一件作品都不会完全重复。”聂鹏介绍,聂家庄泥塑具有声、型、动、趣的独特风格,具有独具一格的工艺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。制作泥塑前,要先将当地特有的黄黏土过筛后,按黏土和沙性土2比1的比例进行调土。调好的土经过一两天的水泡、踩细,再和泥、制模、磕坯、修坯、按哨、粘接、涂粉、着色、贴毛等,大约十多道工序。 “以批量制作来计算,40个15厘米高的常规泥叫虎,从磨具、哨子到黏合、上色,两个人至少要做上4天。”聂鹏说。虽然做工很慢,但现在聂家庄的泥塑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,每年仅泥叫虎就能卖出3万多个,最小的10厘米高的一个能卖8元,而大型的50厘米高的能卖到三四千元。聂鹏说,他做过的最大的泥老虎,有3米高。 泥老虎之所以会叫,是因为其腰部是由牛皮连接的,内部带芦苇哨,一挤压就会呜呜作响。“安装哨子是‘泥叫虎’制作流程中比较精密的一道工序,需用快刀将芦苇秆削成45度角,再插上纸片。”聂鹏说,虽然看似简单,但在插纸片这个环节上,如果角度掌握不好,哨子就不响。 如今,聂鹏已不再局限于泥老虎的创作,“聂家庄泥塑的雏形是捏泥人,演变到今天,渐渐变成单一的泥老虎。”聂鹏说,不创新,传统手艺就可能失传。现在他设计出各种题材造型的泥塑,还与大学合作,让泥塑走进大学课堂,并通过订单生产和电商销售,让传统手艺日渐红火起来。牛年来临,他刚捏了几组“福牛”泥塑和“三牛精神”泥塑,借鉴了现实中的小牛形象,并融入卡通元素,刚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。 农村大众报记者石鹏志 通讯员王喜进 新闻推荐 一张宣纸,几种中国画颜料,几包脱脂棉,一条鲜鱼……高密56岁的鱼拓艺人于钦源用这几样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,以鱼拓技艺... 高密新闻,故乡情,家乡事!故乡眼中的骄子,也是恋家的人。高密,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