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完正月就开始生产来年的春联 全国近六成对联

来源:农村大众报 作者: 时间:2021-02-24
过完正月就开始生产来年的春联 全国近六成对联来自这个小村

东李村村民李永杰已经销售春联20多年,这个春节,他卖了300万元。临近春节,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大街上数十家对联店门前,挂满了红彤彤的春联。鲜艳的红纸和印有烫金花纹图案的福字,给大街抹上了浓浓的喜庆色彩。

“东李村从明末清初就因制作红纸出了名,有‘中国对联之乡’和‘江北红纸第一村’之称。”东李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兆成介绍。东李村全村200户,有100多户印刷对联,全村年产销量达到7000余吨、数千万副,远销全国各地。东李村还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“中国楹联产业基地”,建起了“中国春联博物馆”。据统计,全国每五副对联中,有约三副出自这里。

“新年到,春联俏,家家户户齐欢笑。”作为中国春节的一项重要标志,春联以简单的文字体现了一个家庭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。

“贴对联是一种习俗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村民王刚今年33岁,8年前他返乡创办了现代化的楹联生产企业,规模逐年扩大,2020年,销售额达到了2000多万元。“2020年线上订单旺季一天能有1万多单,全年卖出1000多吨,大概有六七百万副对联吧。”王刚说,他的企业每年3月份开机生产,10月后进入销售旺季,一直卖到年底。

王刚说,“我家一直做对联,我小时候就记得太爷爷手写对联,一天最多写一二十副,后来爷爷做手工刷对联和年画,再后来父亲建起了对联厂,但那时工艺简单,红纸黑字,没啥花样,销售也都是靠赶集。”他介绍,前几年,村里做对联几乎全是手工印制,一天最多只能印制2000张,产品又单一,难以再有大的发展。2012年大学毕业后,王刚在青岛上了一年班,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,利用自己所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,改造升级家乡的对联产业,把对联做成一个有创意的文化产业。

回村后,王刚成立了高密上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,陆续引进大型切纸机、印刷机,新建了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,对联年产量一下子从五十万副提高到六七百万副,成为目前国内生产规模较大、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对联加工企业。王刚说,2021年企业还要扩大产能,在济南、青岛、义乌等地设立货仓,加强电商平台销售力度。

仅有产量还不行,还要做出对联的文化内涵才能长远发展。为此,王刚通过对接中国楹联学会,改进了对联的格律,结合现代元素,使对联的内容越来越有韵味,越来越贴近时代主题。工艺升级换代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,对联从过去的红纸黑字变为烫金、植绒、撒金粉等上百种工艺,印刷原料也从过去单一的大红纸,变为万年红、铜版纸、玻璃卡纸、绒布等各类适合印刷的纸张。“除对联外,还有窗画、福字、挂钱、礼盒等多种产品,丰富了产品线。”王刚说,像乔迁、新婚喜联每天都能网销1000多单。今年受疫情影响,带有平安、健康等寓意的春联出货量也特别大,线上销售额能占30%以上。

今年52岁的村民李永杰已卖对联20多年,今年他已卖了200多吨对联,销售额超过了300万元。“只有春节这几天才能休息,过完正月就要开始生产备货,全年基本不停产,需求量太大了。”他说。

“现在都改成机器印刷,字体的精确度、花纹以及材料的稳定性都得以提高。一般一台机器每天能制作出8000套,效率比人工至少提高了5倍。”李兆成说,依托这个产业,东李村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“大户一般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没有问题,小户也有十万八万元。”李兆成说。

农村大众报记者石鹏志

通讯员王喜进

新闻推荐

□潍报全媒体记者李国栋推门见绿,轩窗鸟语,美丽庭院,处处风光。走进高密市阚家镇河北头村陈汝红的一方庭...

高密新闻,故乡情,家乡事!故乡眼中的骄子,也是恋家的人。高密,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